


次氯酸钠(NaClO)在储存过程中,因其强氧化性、腐蚀性及不稳定特性,存在火灾、爆炸、中毒、腐蚀等安全风险。为确保储存安全,需从环境控制、设备选型、操作规范、应急管理等多方面综合防范。以下是具体的安全注意事项:
一、储存环境要求
避光与控温
避光保存:次氯酸钠见光易分解,产生氯气等有毒气体,同时降低有效氯含量。储罐应选用黑色或深色材质,或设置遮阳棚、室内储存,避免阳光直射。
温度控制:储存温度宜控制在10℃~30℃之间。高温会加速分解,低温可能导致结晶(需根据浓度调整)。避免储罐暴露温度环境中,如夏季高温或冬季严寒。
通风与防火
通风良好:储存场所应保持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,防止氯气等有毒气体积聚。通风口需远离人员密集区,并设置防爆装置。
远离火源:次氯酸钠虽不燃,但分解产生的氯气可能助燃。储存区域严禁烟火,周边50米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(如汽油、酒精等)。
隔离与分类
单独存放:次氯酸钠应与其他化学品(尤其是还原剂、酸类、有机物等)隔离储存,防止发生剧烈反应。例如,次氯酸钠与盐酸混合会产生氯气,与氨水混合可能爆炸。
标识清晰:储罐及周边区域需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,包括“腐蚀品"“易分解"“有毒气体"等标志,并标注储存物质名称、浓度、危险性等信息。
二、储罐与设备选型
材质兼容性
储罐材质:优先选用聚乙烯(PE)或不锈钢(304/316L)储罐。PE材质耐腐蚀性强,成本低;不锈钢材质耐高温、耐压,适用于高浓度或长期储存。避免使用碳钢、铝等易腐蚀材质。
密封性:储罐需配备高质量密封件,防止泄漏。进料口、排气口、人孔等部位应定期检查,确保无渗漏。
排气与泄压
排气装置:次氯酸钠分解会产生气体(如氯气、氧气),储罐顶部需设置排气阀或呼吸阀,防止压力过高导致爆炸。排气口应连接至室外或废气处理系统。
泄压设计:储罐可设置安全阀或爆破片,当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自动泄压,避免储罐破裂。
防腐与防护
储罐基础:储罐应放置在平整、坚固的水泥或钢结构基础上,防止沉降或倾斜。基础需耐腐蚀,避免与次氯酸钠直接接触。
防护围堰:储罐周边可设置防腐围堰,防止泄漏时液体扩散。围堰高度应不低于储罐直径的1/2,且容积需大于储罐最大容量。
三、操作与维护规范
人员防护
个人防护装备(PPE):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、防护眼镜、耐酸碱手套、防化服等,防止皮肤、眼睛或呼吸道接触次氯酸钠。
培训与考核: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,熟悉次氯酸钠的性质、危害及应急处理方法,定期考核上岗。
操作禁忌
禁止混合:严禁将次氯酸钠与酸类(如盐酸、硫酸)、还原剂(如硫化钠、亚硫酸钠)、有机物(如酒精、汽油)等混合储存或使用,防止发生剧烈反应。
禁止剧烈震动:搬运或运输储罐时需轻拿轻放,避免剧烈震动导致储罐破裂或次氯酸钠分解。
定期检查与维护
储罐检查:每周检查储罐外观、密封性、排气装置等,记录压力、温度等参数。发现裂纹、渗漏或压力异常时,立即停止使用并处理。
浓度监测:定期检测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,若分解严重需及时更换或补充。
清洁与除锈:储罐内部需定期清洗,去除沉积物或杂质。不锈钢储罐表面需保持干燥,防止锈蚀。
四、应急处理措施
泄漏应急
小量泄漏:用砂土、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,收集后置于密闭容器中,按危险废物处理。
大量泄漏:迅速撤离人员至安全区,隔离泄漏污染区,限制出入。用泡沫覆盖泄漏物,减少挥发。若可能,将泄漏物转移至安全储罐。
火灾应急
灭火方法:次氯酸钠本身不燃,但分解产生的氯气可能助燃。火灾时可用干粉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,禁止用水直接喷射(可能加剧分解)。
疏散与报警:立即疏散人员,119报警,并通知周边单位。
中毒急救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,就医。
眼睛接触:提起眼睑,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,就医。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;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,就医。
五、法规与标准遵循
合规储存:次氯酸钠储存需符合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《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》(GB15603)等法规要求,办理相关储存许可。
MSDS管理:储罐周边需放置次氯酸钠的安全技术说明书(MSDS),明确其理化性质、危险性、急救措施等信息。
定期演练: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,定期组织泄漏、火灾等演练,提高人员应急能力。